“霍桑效应”管理上的实用性
“霍桑效应”,就是指那些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观察的个人具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
霍桑效应 (Hawthorne Effect)或称霍索恩效应,起源于1924年至1933年间的一系列实验研究,由哈佛大学心理专家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提出此概念。霍桑实验是一项以科学管理的逻辑为基础的实验。实验最开始研究的是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包括外部环境影响条件(如照明强度、湿度)以及心理影响因素(如休息间隔、团队压力、工作时间、管理者的领导力)。霍桑一词是美国西部电气公司座落在芝加哥的一间工厂的名称,是一座进行实验研究的工厂。整个实验前后经过了四个阶段。
【照明实验】
照明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弄明白照明的强度对生产效率所产生的影响。这项实验前后共进行了两年半的时间。然而照明实验进行得并不成功,其结果令人感到迷惑不解,因此有许多人都退出了实验。
【福利实验】
1927年梅奥接受了邀请,并组织了一批哈佛大学的教授成立了一个新的研究小组,开始了霍桑的第二阶段的“福利实验”。
“福利实验” 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找到更有效地控制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因素。梅奥他们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排除了四种假设:(1)在实验中改进物质条件和工作方法,可导致产量增加;(2)安排工间休息和缩短工作日,可以解除或减轻疲劳;(3)工间休息可减少工作的单调性;(4)个人计件工资能促进产量的增加。最后得出“改变监督与控制的方法能改善人际关系,能改进工人的工作态度,促进产量的提高”的结论。
霍桑效应
【小观点】物质是可以作为一种激励手段,但是人所要满足的需要中,金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大部分的需要是感情上的慰藉、安全感、和谐、归属感。因此,领导者应能提高职工的满足感,善于倾听职工的意见,使正式团体的经济需要与非正式团体的社会需要取得平衡。
【访谈实验】
既然实验表明管理方式与职工的士气和劳动生产率有密切的关系,那么就应该了解职工对现有的管理方式有什么意见,为改进管理方式提供依据。于是梅奥等人制定了一个征询职工意见的访谈计划,在1928年9月到1930年5月不到两年的时间内,研究人员与工厂中的两万名左右的职工进行了访谈。
在访谈计划的执行过程中,研究人员对工人在交谈中的怨言进行分析,发现引起他们不满的事实与他们所埋怨的事实并不是一回事,工人在表述自己的不满与隐藏在心理深层的不满情绪并不一致。比如,有位工人表现出对计件工资率过低不满意,但深入地了解以后发现,这位工人是在为支付妻子的医药费而担心。
根据这些分析,研究人员认识到,工人由于关心自己个人问题而会影响到工作的效率。所以管理人员应该了解工人的这些问题,为此,需要对管理人员,特别是要对基层的管理人员进行训练,使他们成为能够倾听并理解工人的访谈者,能够重视人的因素,在与工人相处时更为热情、更为关心他们,这样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和职工士气的提高。
【小观点】1、人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成员,因此,要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还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去努力。
2、生产效率并非只受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的制约,工作效率主要还取决于职工的积极性,取决于职工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及组织中人与人的关系。
3、管理人员如果单凭自己个人的复杂性和嗜好进行工作,一方面缺少了与最前线的员工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会导致计划和决定缺乏现实性。管理人员,尤其是基层管理人员应样重视人际关系,设身处地地关心下属,通过积极的意见交流,达到感情的上下沟通。
【群体实验】
继电器绕线组的工作室实验这是一项关于工人群体的实验,其目的是要证实在以上的实验中研究人员似乎感觉到在工人当中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的组织,而且这种非正式的组织对工人的态度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实验者为了系统地观察在实验群体中工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车间中挑选了14名男职工,其中有9名是绕线工,3名是焊接工,2名是检验工,让他们在一个单独的房间内工作。
实验开始时,研究人员向工人说明,他们可以尽力地工作,因为在这里实行的是计件工资制。研究人员原以为,实行了这一套办法会使得职工更为努力地工作,然而结果却是出乎意料的。事实上,工人实际完成的产量只是保持在中等水平上,而且每个工人的日产量都是差不多的。根据动作和时间分析,每个工人应该完成标准的定额为7312个焊接点,但是工人每天只完成了6000~6600个焊接点就不干了,即使离下班还有较为宽裕的时间,他们也自行停工不干了。这是什么原因呢?研究者通过观察,了解到工人们自动限制产量的理由是:如果他们过分努力地工作,就可能造成其他同伴的失业,或者公司会制定出更高的生产定额来。
研究者为了了解他们之间能力的差别,还对实验组的每个人进行了灵敏度和智力测验,发现3名生产最慢的绕线工在灵敏度的测验中得分是最高的。其中1名最慢的工人在智力测验上是排行第一,灵敏度测验排行第三。测验的结果和实际产量之间的这种关系使研究者联想到群体对这些工人的重要性。1名工人可以因为提高他的产量而得到小组工资总额中较大的份额,而且减少失业的可能性,然而这些物质上的报酬却会带来群体非难的惩罚,因此每天只要完成群体认可的工作量就可以相安无事了。即使在一些小的事情上也能发现工人之间有着不同的派别。绕线工就一个窗户的开关问题常常发生争论,久而久之,就可以看出他们之间不同的派别了。
【小观点】1、管理注意组织机构、职权划分、规章制度等,其实除了正式组织外还存在着非正式团体,这种无形组织有它的特殊情感和倾向,左右着成员的行为,对生产效率的提高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企业中除了存在着为了实现企业目标而明确规定各成员相互关系和职责范围的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在于维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使之免受其内部个别成员的疏忽或外部人员的干涉所造成的损失。为此非正式组织中有自己的核心人物和领袖,有大家共同遵循的观念、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
3、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霍桑效应在管理的实用性
【一个问题两个方面】
A面:优势——能够清楚地发现员工关心的事项;如果模型建设适当、准确地话,它所给出的解决生产力的办法具有长期的、可持续的特点;对员工工作条件进行持续性衡量评估,有助于管理者指定长期的战略决策。做为管理者,让员工将自己心中的不满发泄出来,不要因负面情绪而给工作带来干扰。同时,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所以,更多关注员工的工作,在员工有疑问的时候及时解答,才能更好的进行管理。
B面:缺点——一些内在的工作环境属性难以辨识,如组织动力;生产力模型的参数选择a、b、c比较主观,取决于管理人员的个人认识,当管理人员对工作的整体流程不熟悉的时候,安排出来的工作也是不敬人意的;关键性的工作环境属性是动态的,模型需要不断调整反映现实情况;
【小记】生产力模型的准确度与管理人员的个人判断力、敏锐性紧密相关,除了对工作流程要熟悉,还要熟悉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和承担一起倾听者的角色。
声明:本网站为“个人非营利性”网站,仅是博主与热心网友收集整理提供的经验记录和学习内容!本站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若本站图片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网站初心:一些棘手的、偏门的问题,能比较方便地在一个网站上查询、解决。如能帮到你的,可以在文章结尾赞赏一下,维持网站日常维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