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或“期待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学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森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这一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的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会一定会发生的。

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

【一个问题三个方面】

A面:对于受众而言——当人受到激励的时候,信心会大增,能发挥自身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任务解决,而且还有可能超出了预期的期望。故有这么一句话“说你行你就信,不信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不服不行!”虽然只是一句闲时的玩笑,但也是反映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B面:对于施者而言——其实也是利用了施者在受众者心中的钦佩、伟大、权威或专业等形象,依托在这样的形象上面,在受众者心中,会产生一种被信任的感觉或有后盾、有依靠的感觉,能够全身心以最短时间做好事情。可能是几句话,几个细微动作,都能产生很大的效果。

C面:对于第三方角度而言——即是目标者不知情,例如是罗森塔尔的验证案例中,是罗森塔尔、校长、学生,罗森塔尔是施者,校长是受者,学生是第三方不知情者,这对校长这样的暗示中,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会对这18名学生有“偏向性”的暗示,可以是关爱、更多的耐心、失败的鼓励,也甚至可以是暗示性“你们是最棒的”,在不知不觉间,也是会对学生传递一种正能量。

其实以上的观点,细分深究,是两种不同的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和罗森塔尔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则古希腊神话故事。塞浦路斯的国王皮格马利翁是一位有名的雕塑家。他精心地用象牙雕塑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少女。他深深爱上了这个“少女”,并给他取名叫盖拉蒂。他还给盖拉蒂穿上美丽的长袍,并且拥抱它、亲吻它,他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少女”接受。但它依然是一尊雕像。皮格马利翁感到很绝望,他不愿意再受这种单相思的煎熬,于是,他就带着丰盛的祭品来到阿弗洛蒂忒的神殿向她求助,他祈求女神能赐给他一位如盖拉蒂一样优雅、美丽的妻子。他的真诚期望感动了阿佛洛狄忒女神,女神决定帮他。

皮格马利翁回到家后,径直走到雕像旁,凝视着它。这时,雕像发生了变化,它的脸颊慢慢地呈现出血色,它的眼睛开始释放光芒,它的嘴唇缓缓张开,露出了甜蜜的微笑。盖拉蒂向皮格马利翁走来,她用充满爱意的眼光看着他,浑身散发出温柔的气息。不久,盖拉蒂开始说话了。皮格马利翁惊呆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皮格马利翁的雕塑成了他的妻子,皮格马利翁称他的妻子为伽拉忒亚。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与罗森塔尔效应比较相似

罗森塔尔效应:主要是以暗示性为主导,指他人告诉自己两组存在差异,施者的角度去考虑对受众者的。

皮格马利翁效应:主要是以期待性为主导,由于他人的评价而对自己产生具有偏向的期待,受众者的角度去考虑事情。

皮革马利翁对施者和受众者都有作用,对主试来说,他会给受众者更多机会,而受众者会应证这种期待,在测试之后会在受众者身上得到体现。而在罗森塔尔效应中,受众者不会因为对施者的期待而达到预期,这是与皮革马利翁效应是不同的。

【小记】在管理中,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你是会有办法的”┉这样下属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产生。一个人如果本身能力不是很行,但是经过激励后,才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也就变成了行。当然,目标还是一个,事还是那些事。领导这的态度如何,其实也是取决于下属一种工作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