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理论(Broken windows theory),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我们中国古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背景:源于一个叫黑兹利特的学者在一本小册子中的一个譬喻(也有人认为这一理论是法国19世纪经济学家巴斯夏作为批评的靶子而总结出来的,见其著名文章《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这位黑兹利特说,假如小孩打破了窗户,必将导致破窗人更换玻璃,这样就会使安装玻璃的人和生产玻璃的人开工,从而推动社会就业。

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曾经做过一个"偷车实验",将两辆一模一样的轿车分别放在一个环境很好的中产阶级社区和环境比较脏乱的贫民区,结果发现贫民区的车很快被偷走了,而另一辆几天后仍然完好无损;如果将中产阶级社区的那辆车的天窗玻璃打破,几个小时后,那辆车也被偷了。

后来,在此实验基础上,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有名的"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好,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

 

“破窗理论”近墨者黑的诠释

 

"破窗理论"体现的是细节对人的暗示效果,以及细节对事件结果不容小视的重要作用。事实证明,"破窗理论"也确实能够指导我们的生活。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18世纪的纽约以脏乱差闻名,环境恶劣,同时犯罪猖獗,地铁的情况尤为严重,是罪恶的延伸地,平均每7个逃票的人中就有一个通缉犯,每20个逃票的人中有一个携带武器者。1994年,新任警察局长布拉顿开始治理纽约。他从地铁的车箱开始治理:车箱干净了,站台跟着也变干净了,站台干净了,阶梯也随之整洁了,随后街道也干净了,然后旁边的街道也干净了,后来整个社区干净了,最后整个纽约变了样,变整洁漂亮了。现在纽约是全美国治理最出色的都市之一,这件事也被称为"纽约引爆点"。这也可以看出破窗理论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指引着人们的行为。

我们在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对于"破窗理论",其实也是注重细节从而来反映出大的问题。

一个人给别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往往取决于他在一些细节上的表现,从一个人的谈吐可以看出TA的修养,从一个人的衣着可以看出TA的品味等等。

当然破窗理论,有人也理解成了“破窗谬论”,学者是为了说明孩童的行为与政府的行为所能产生的后果,从而彻底地否定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政策。“破窗理论”就是典型的“破坏创造财富”。把这样的谬论放之于洪灾,放之于地震,放之于战争,好像都很合适。很明显是一种偷换概念的表现。

思考一下:如何运用“破窗理论”来规范和搭建公司企业文化?

 

感谢 本文作者 【年轻人的时尚】的投稿! www.college-ing.com

我的大学》本栏目欢迎各位运营管理大神投稿!分享你的运营点滴,谢谢!(可发送稿件到站长QQ邮箱:2310575866@qq.com)